技术交流

首页 |  学术交流  |  技术交流

什么才是种植成功的关键因素? Koka教授谈医源性因素对种植体成败的影响

日期∶2020-7-3
【导读】种植技术发展至今,各种相关技术与产品为广大缺失牙患者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临床问题。

重新定义“种植体周围炎”

        在过去,种植体周围骨丧失并不常见。但如今,骨质流失发生率却增加了,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其关系到种植体的长期生存,且影响到美观、功能和种植体使用寿命。虽然牙槽骨顶部的骨丧失称为种植体周围炎,但这样描述往往会让人们忽略沿种植体长轴的界面骨丧失,以及临床上不伴有明显炎症或者感染的一些骨骨丧失病例。在临床中有诸多种植失败是无法用种植体周围炎来定义的,Koka教授指出,单纯使用“种植体周围炎”这一术语是没有办法准确地指出种植体周病损发生到何种程度以及有多严重。Koka教授提出了一个新的名词“骨分离(Osseoseparation)”及其分级,用以描述种植体周骨丧失以及病损的严重程度。

1.png

        Osseoseparation分级*轻症状为0级,该情况代表了种植体周较为健康:种植体周无症状,无松动,种植体周牙龈有或无炎症,边缘骨丧失非常少,植体能够支持后期的修复。Osseoseparation分级*严重者为4级,出现这种情况往往代表着种植失败,其种植体周骨丧失较严重,种植体已有一定的症状与松动,同时在前牙区也会影响美观;从生物学角度,发生骨结合过程的失败,将逐步导致骨结合不充分从而远期效果不理想。

2.png

        影响种植成功的三个因素分别为:患者、医师及种植体本身(图)。Koka教授认为,在上述三个因素中,医师因素为主要影响因素。Koka教授解释,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患者自身是没有能力选择正确的种植体的,而种植体更不可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患者,只有口腔医师在其中的选择影响了种植的成败,故医师应对*终的种植结果负较大责任。

        种植体周围炎风险因素都是罪魁祸首么?

        我们可能存在错误的认识

        在80年代的临床中,如果发生了种植体周的骨丧失,医师们一般会通过一个已有的共识以判断临床状况,从而指导后续的治疗。诚然,医师们长久以来就是如此进行诊断与治疗程序的,但这其中易出现这样的问题:医师们常常会用那些既定的原因来解释*终的结果,这一弱点是因为人们常常会害怕面对未知的实物,这些是在临床工作中医师们应注意的。

        另外,在发生种植体周围炎后,医师往往会把这一结果归咎于患者、种植体或之前进行治疗的同行身上,如患者没能及时戒烟、种植体设计不合理或前期治疗不标准等。对于种植体表面处理,Koka教授表示其实他个人并不认为种植体本身会成为种植体周围炎重要的风险因素(种植体折断除外)。

        以种植体的表面处理为例

        目前已有诸多研究提出,种植体的表面处理与未来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卡尔屈阿克(Carcuac)等人在狗身上使用牙线创造了种植体周围炎的动物模型,其研究了在种植体植入并发生种植体周围炎17周及取出牙线5个月后不同种植体表面骨丧失的情况,其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粗糙表面的种植体的骨丧失均显著高于光滑表面;另外一个类似的动物研究以组织学检查方法为手段,同样得出了粗糙种植体表面骨丧失较多的结论。而上述动物模型虽然有助于我们了解种植体本身对种植体周围炎的影响,但是以人为主体的相关临床研究结果则更接近真实情况――在人体上进行的研究显示,种植体表面处理对种植的成功率及存留率并没有显著影响。

        骨丧失的医源性因素

        有研究显示,当医师使用一种未经证实有效的技术或材料,尝试将种植体植入一个新的位点时,种植体周发生骨丧失的情况会显著变化;当一名经验与培训不足的医师进行种植治疗时,种植的成功率也将显著不同;当医师使用的种植导板发生变化时,种植的成功率也将发生显著变化。上述三个结论,基本阐述了临床医师在种植体发生骨结合丧失时所起到的主导作用。

        现代种植技术的改变

        Koka教授表示,与几十年前相比,目前的患者变化并不大,但医师在临床中所采用的种植技术、材料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很多新技术的远期效果仍有待考量。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不能说与这些改变毫无关系。

        这些改变包括一些新技术新材料的加入,如一次性的植入手术、即刻种植、即刻负重、陶瓷材料与金属材料的应用、非轴向负重、角度基台、下颌骨放疗、CAD/CAM技术、数字化流程、种植体表面改性、内部连接、粘接剂滞留等,这些在30多年前是都没有的。新技术与材料的应用,本身是出于改善医疗水平与患者健康的需要,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商业成分。上述分析并非对新技术与新材料的否定,Koka教授表示,提出这一问题主要希望能引起大家对医源性因素在种植治疗中对结果的影响。

        医源性因素之外的影响

        Koka教授介绍了一系列针对种植体及患者因素的研究,其中探讨了种植体表面、种植体长度、患者吸烟情况、种植体植入位置等对种植失败的影响,*终得出如下结论:吸烟、短种植体及植入的解剖位置仅仅在使用光滑表面种植体时对种植成功与否具有一定影响。而对于粗糙表面种植体,Koka教授表示其表面易于菌斑附着且不易清洁,同时他表示粗糙种植体表面与软组织并发症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